在湖南醴陵的农村,34 岁的肖华显得心不在焉。亲戚们拨弄着麻将哗哗作响,他在一旁自顾自地滑着手机。如果有人趁着胡牌的空档跟他扯几句家常,他就搭腔。没有的话,他也不主动,各玩各的,互不打扰。

这是肖华过春节的寻常景象。来北京 11 年,他算了算,如今只有过年才会在老家呆上两天左右。

他不敢掉以轻心。

他最新的区块链创业项目 SpiderStore 注册用户达到 10 多万,日活将近 1 万。这些数据为他赢得了“业内最大区块链应用商店”称号,也让他在这个新兴领域站稳了脚。

“亲戚们忙着打麻将,我玩游戏,刷抖音。大家没有共同话题。”技术男特有的自我沉浸,不善社交,不经意间就蹿了出来。

从唱吧、悦跑圈到现在的 SpiderStore,肖华在互联网世界摸爬滚打多年,很难再与家乡的闲情逸致实现心灵合一,家乡也就自然成了“回不去的地方”。

2008 年,大学刚毕业的肖华,满脑子想的都是“去北京”。

这一年发生的雪灾、地震、金融危机以及后来才被世人熟知的比特币概念,反而成了大时代背景下的点缀。

这是他第二次出远门,上一次是 4 年前从湖南农村到古都西安,成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。

离校那天,他扛着打包好的被褥和衣物,登上了拥挤的绿皮火车,像极了 90 年代务工大潮里的小市民。

负重前行的他内心雀跃着:在中国的首都,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。

他说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,不愿沉湎于过去的情绪。但在位于望京亮堂的办公室里,面对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,肖华依然会感慨。

“创业很难,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,但最终都会走过去的。”他说的云淡风轻,不把困难当苦难,倒也符合他一贯的乐天性格。

01 趟浑水

创业是一场冒险。去年 7 月,币价腰斩,人人自危。

肖华与团队成员经过一个月的奋战,成功上线了首款产品 SiperStore

——基于区块链游戏生态的应用商店。

此后,他们又相继投入到了 SpiderData 和 SpiderDex 的研发当中,这两款产品分别对应于 Dapp 数据分析和游戏资产交易。

肖华第三次创业,选择了“最难啃”的区块链。他不介意“来淌区块链浑水”,打心底也不认同区块链是“一滩浑水”。

“它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最为重要的机会。”这位连续创业者,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红海,并从中收获了财富和经验,深知机会的重要性。

机会与风险并行。

2008 年北上,这是肖华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冒险。

矛盾的是,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男,肖华本能地对新技术保持着好奇、敏感和渴求,决定了他更依赖数据导向的结果。

在理性与冒险之间,肖华试图找到克制和平衡。

“我不会因为一、两个人反馈某一个现象,就扑进去,而是去看大的数据样本,通过客观的分析,得出可行性结论。”

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肖华上一次进入健身领域的创业,尽管最终遗憾“出局”。

2015 年,全民健身的热潮悄然兴起。

那时候,肖华周围的朋友经常去健身、跑步、跑马拉松,再加上媒体的轮番轰炸,他敏锐地看到了这股趋势。

尽管取样于身边的小数据,但北京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。“健身浪潮往往从一线城市扩散,这就变成了相对大的样本。于是,我就做了社交健身应用轻运动。”

在与竞品 KEEP 的对决中,轻运动落败。原因是复杂的,但肖华始终认为,数据驱动的创业方向没有任何问题。

2018 年初,区块链被捧上了新的神龛,极尽喧嚣之能事。

肖华同样看到了满天星光,只是以局外人的视角,寻求数据的支撑,探讨区块链创业的可行性。也正是那时候,从商店、数据到交易所,他确立了 Spider 三部曲的规划。

“区块链的意义,没必要上升到革命的高度。它更接近于传统的互联网+,是跟各行各业的一个结合。 ”Spider 三部曲,代表的正是区块链与游戏的结合。

暴风雨来临前夕,肖华完成了凌空一跃,兑现了 11 年前那个毛头小子在北上列车上的憧憬。

02 到北京

肖华来北京的前一年,汪峰发表了《北京北京》。他用沧桑的烟嗓唱出了北漂一族的撕裂的“乐与怒”:

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

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

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

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儿失去

在肖华的那个年代,北漂还很流行。“逃离北上广”的论调,还不像现在这么有市场。

北京留给肖华全都是正面的、积极的印象:活着、欢笑和寻找,少了汪峰唱的另一半颓废。

大抵如他所言,乐观的人总是看到好的一面。

初到北京,最令肖华头疼的不是在陌生城市的无助,而是寻找落脚之地的繁琐。“我背着一堆东西,先在旅馆凑合一夜,第二天找中介去看房子。”

免去了后顾之忧,肖华的第一份工作去了微软,负责为 office 办公软件做测试。那时候,外企如日中天,微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。

他所在的部门多达几百人,大多是清华、北大的高材生。不错的待遇,出入高档的写字楼,这份工作看似令人艳羡,背后实则是“与世隔绝,了无生机”。

肖华的困惑来源于:他既不能直接获取到来自用户的即时反馈,亦不明白最终输出的用户价值是什么。

“那么多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,却在做一件很无聊的事。”这与自比为大企业“螺丝钉”的肖华的初衷相悖。

他不想做一枚“螺丝钉”。

在遍地都是机会的北京,肖华寻求着能够激励他不断向前的成就感。

一年后,肖华离开了微软,机缘巧合去了中科院研究所,参与 ERP 系统开发。在与企业级用户打交道的过程中,他收获了宝贵的项目管理的思维。

但这里不是归属,肖华仍在等待。

03 去唱吧

2012 年,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。李开复将其称之为第四波互联网浪潮。

数据显示,2012 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7.175 亿台,同比增长 45.1%。伴随着出货量不断攀升,围绕小小的手机而展开生活、消费和娱乐方式的变革全面铺开。

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成败取决于你是不是找对了方向。“肖华回忆说。

爱唱歌的肖华加入了社交 K 歌应用唱吧的初创团队,对外公开的身份是技术总监。创业初期,唱吧团队只有 10 来个人,岗位设置也没那么严谨。但也正是这种极简、扁平化的管理,使得每个人都独当一面。

“唱吧做到千万规模的时候,公司仍然只有 10 几个人,直接负责技术的就我们两三个人。

在区块链时代,这无异于一种魔幻现实。

唱歌,一直是肖华闲暇时的爱好,在唱吧的几年是有趣的。除了负责常规的技术工作,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,沿着爱好的轨迹,完成对产品的深度挖掘。

但凡跟用户行为有关,肖华都愿意去尝试。

在他看来,只有以用户的身份去代入,了解他们的诉求,才能真正明白用户心理。这些都是产品商业化变现的重要依据。

“我每天会花 3 到 4 个小时泡在唱吧社区,跟用户进行互动(评论、刷礼物),甚至曾经组建工会。“

在唱吧的 KOL 排行榜里,肖华曾进入了前一百名。这是他工作之余最为得意的事情,甚至有些“臭屁”。他不喜欢社交,闲暇时的小爱好为他创造了足够的精神空间。

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他在区块链创业。

在这个领域,“站台”、“吹捧”是常有的事,他本能地逃避着,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产品研发上。

他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细节:我走进商场的电梯,就看到陌生人打开了唱吧。那一瞬间的“快感”不亚于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,解决了一个软件 BUG。

唱吧的创业更接近兴趣驱动,让肖华在工作和爱好完成互补。“我不是一个忠实的跑步爱好者,这或许也是它失败原因之一。”他在反思“轻运动”失败的原因时也提到。
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肖华一直看的很真切。

04 比特币

2013 年,唱吧的高歌猛进和中国比特币元年的到来,代表着在各自领域的新希望,共同汇入肖华的精神世界里。

唱吧 CEO 陈华宣布,唱吧注册用户量突破1亿,月活跃用户突破 3000 万。

“一年多的时间里,在与 YY、人人等诸多竞争对手PK后,唱吧开始成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名。”移动互联网早期的竞争势头,与区块链并无区别。

同年,比特币在德国取得了合法货币的地位。同时,随着阿瓦隆、烤猫、蚂蚁等ASIC 矿机正式面市,中国挖矿大军开启了称霸全球之路,史称“中国比特币元年”。

唱吧走过野蛮生长期,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。肖华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蠢蠢欲动,比特币在这时进入了他的视野。

跟很多人一样,肖华的进入门槛也是买卖比特币。那时比特币算是“白菜价”,容易让人把持不住,肖华称之为“赌性”。

“我当时有一百多个比特币,按 20 倍杠杆去玩别的币。“他不否认自己的赌性,但更愿意将其比作是“非典型技术男的冒险”。

他与比特币的故事仅此而已,停留在猎奇的逐利阶段。但这一年确实开启了肖华对区块链的浅层认知,为他后来的创业埋下了重要的伏笔。

2015 年的轻运动创业失败之后,肖华经朋友引荐去了同是社交运动应用 App 悦跑圈。

2017 年,肖华开始重新审视区块链。这时他刚从悦跑圈离职,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、考证这项技术。

当他深入系统地去了解区块链技术,那种日新月异的变化,令他对自己的错过,感到遗憾。

“我玩的时候还没有以太坊和智能合约。我发现原来我没有关注的这几年,区块链有那么大的变化了。”

外表沉稳的肖华,内心也不由得被撩拨得狂野起来。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,尤其是智能合约承载的应用开发,挑战着他的固有认知。

“这几年,我的职业生涯都是在做应用,服务于 2C 用户。我不在意做哪一个细分领域,不是说做跑步(应用),我一辈子就做这个。“

关注新技术的本质,过往接触经验以及转换赛道的挑战,共同铺排了他的区块链创业的之路。

他并不信奉市面上那套区块链改变世界的伟大理论。

“很自私地说,我就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。我从来不觉得选择区块链,是要去改变这个社会。”

肖华自言对财富没有特别高追求,“它只是一个数值证明。就像玩游戏也需要数值,我升级到多少,打败多少个,胜率是多少。“

成就感的驱动,让肖华活得很踏实——就是那种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成功的标准。

他对此深信不疑。在区块链的语境下,他本来有更多的机会,去创造更大的财富,更快地实现财务自由,都被他统统地否决了。

“你做的东西有人在使用,就说明它有价值。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就感。”

05 蜘蛛网

2019 年,中美贸易战硝烟四起,华为被美国政府列为禁售黑名单,引发全球关注。

华为的领军人物任正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肖华的精神世界。

“他很早就重视技术和专利,为华为带来了如今这么高的(技术)壁垒。”

另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则是马云。当在大家连个网页都打不开的时候,马云已经在做特别超前的电子商务。

“现在有人相信区块链,可是那时候谁会相信电子商务呢?”

在构思 Spider 三部曲的时候,肖华也尽量将前瞻性的眼光投射到产品概念中。在他看来,这是创业者必备的素养。

SpiderStore、SpiderData、SpiderDex 三款产品是一个整体,缺一不可。打一开始,这套组合拳的打法就具备了完备的产品逻辑。这在区块链领域是比较少见的。

在传统互联网时代,Spider(蜘蛛)是网络爬虫程序的代称。很简单,互联网像是一张硕大的蜘蛛网,“蜘蛛”在网上爬来爬去地抓取数据,因而得名。

肖华版本的 Spider 同样保留了这种经典的意象,“它代表连接一切,从数据、(道具)资产交易到用户,不同的价值在这里汇聚和交换。”

他也强调,市面上太多产品都以 Dapp 打头,因此在命名时希望是它是一个活物,形象感特别强,“蜘蛛”从形象到寓意都是完全契合的。

按照肖华的架构,SpiderData 是整个产品的“灵魂”,它抓取基于区块链的 Dapp 日活跃、交易额等公开数据,编织成一张“蜘蛛网”,才有了 SpiderDex 和 SpiderStore 的呈现。

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

SpiderStore 是最早落地的,其实它并不是一款区块链产品,“它只是用互联网的思路将区块链的应用进行整合并呈现。因此,它的技术壁垒很低。”

团队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开发,于去年 7 月份正式上线。SpiderStore 提供了一个窥探区块链世界的入口,以较低门槛建立起用户认知。

就现阶段而言,肖华坦言,区块链应用商店并不是必须的,用户教育尚未完成,但认知会随着时间推移和需求变化而发生转变。

随之而来的 SpiderData,则延续了产品逻辑的连贯性。

不同于传统应用商店的黑盒环境,它利用了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性,让游戏的相关数据清晰地呈现。

在 2C 领域,SpiderData 的意义有限。“它主要服务于开发者、媒体和钱包等产业方向。”

但其数据的分析和提取的能力,直接作用于 SpiderDex 身上,这也是肖华及其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交易所的重要原因。

SpiderDex 改变了传统的交易体系,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中介的价值的交换。当玩家在 SpiderStore 找到所需要的区块链游戏之后,继续留在交易所进行道具资产交易的可能性会增大,类似于现在流行的一站式消费体验。

“尽管落地的时间有先后,三款产品最终形成一个闭环,每一环互相穿插,不可分割。

Spider 三部曲的研发周期正好遭遇了去年的产业至暗时刻,不完全感和消极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区块链社群。

肖华团队受到的冲击很小。“我们反而可以安心做事,不用天天在外面吹嘘项目。”这依赖于内部建立起的信任机制,使得他们能够在风口浪尖全身心地聚焦产品本身。

同时,他未雨绸缪,提前做完融资,备好主粮。在不确定到来时,团队才不会自乱阵脚。

“最重要的是(创业)方向战略不要偏离,且不要怀疑。“他说。“区块链发展没有想象的那么快,我不认为它一、两年内就能完全爆发。”按照他的设想,区块链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他为团队制定了三到五年的创业周期。

“泡沫对一个新兴行业是正常的,有泡沫才会有资本和人才进来。”对于区块链行业现状,他认为这是必由之路。

06 方法论

Spider 的发展势头超出了肖华的预期: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三款产品的注册用户达到了 10 多万,日活用户将近 1 万。

理智告诉肖华:在移动互联网,这个数字是不入流的。但以区块链的现状来看,“外界说我们是国内最大的 DApp 商店,这也没错。“

在他看来,这些数据都是基于产品本身获得的真实积累。“有的区块链应用商店,喊出百万用户的口号。“他笑了笑,并没有戳破这背后的真相。

这个成绩并非偶然。

在浮夸风气日益严重的区块链生态里,产品本身往往落后于宣传的地位,尽管他也承认运营是团队的弱项。

既然资源有限,肖华就只能另辟蹊径。他们在运营层面摒弃了漫天炸群的 PR 和广告宣传形式,制定了以产品为中心的运营策略。(全是程序员)

“明白自己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这很重要。“

他举例说,SpiderStore 主打的游戏,所有的运营就围绕游戏展开。“去年菠菜火的时候,有厂商找上门来,但都被回绝了。我们专注在游戏本身,输出评测,培育用户。”

又比如 SpiderDex 的核心是游戏资产,他们每周五会跟项目方一起联合促销(游戏)资产。“项目方也会在他们的社区广而告之。他们的用户也就知道我们了,形成共赢联动。“

肖华更多地是靠着一种理想主义在驱动产品运营,这些浅层次的策略很难对用户带来直接的感知。

这或许更适合理解为:坚守的人,总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支撑。

推及到他们的商业变现法则,肖华说得再明确不过了:

菠菜、资金盘、智能合约有猫腻的游戏以及违反国家法规的,统统都会被关在 Spider Store 门外。

SpiderDex 同样适应于这一规则:只有符合 ERC 720、721 这种通用的标准,特别优秀的游戏资产,才能进入我们的交易所,菠菜同样不予收录。

自发地掐断了这些快捷的商业化途径,肖华对 Spider 系产品的商业前景有着清晰的“盘算”:

SpiderStore 遵循了传统应用商店的逻辑,依靠广告变现;SpiderDex 本质是交易所的逻辑,抽取交易手续费;

“因为必须到达移动互联网1/10的规模,数据变现才能成为可能。”肖华认为,SpiderData 现阶段变现还比较困难,

去年,针对 SpiderData 发生了造假指控的插曲。肖华对此显得无所谓,“我们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。“

干互联网这行的对舆论出奇的敏感,肖华觉得与其花时间去打口水仗,不如去做有意义的事情。

“产品就摆在那儿,你觉得它好用,你就用。事实上,我们的数据确实被很多媒体作为权威在引用。”

尽管 SpiderData 的商业化之路还很漫长,但肖华已经在探寻另一条打包的的商业逻辑:

“我们的数据分析能力、分发能力、交易能力,可以打包成一个 SDK,帮助游戏厂商实现资产上链和交易。 我们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。“

这世界没有绝对平坦的通途,正如探路人永不停下的脚步。

07 在路上

过去的一年,肖华认为收获多过遗憾:

“我们团队对区块链的认知的升级,这是将近一年最大的积累。遗憾还真没有。如果亏欠家庭也算的话。”

肖华是一个工作狂,大部分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。即便如此,他每天仍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反思,不断寻求调动内心世界的动力。

“实际上,任何一次创业都会有遗憾。但创业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正面和负面的反馈,叠加起来的成就感,激励着我继续向前。”

打从他来北京,成就感就与他缠绕,犹如宿命一般。肖华总会在不经意间怀念起初到北京工作时的美好。

“为了研究工作,我会在公司呆到晚上 11 点多;中午吃完饭,我们几个同事一起去海淀图书城研读技术书籍。”

现在的孩子,似乎很难遵循这样自律的成长曲线,不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。“我发现自己这也不会,那也不会,所以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成长。“

对于自小父母离异,典型农村家庭出生的肖华来说,这无非是依靠自身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困境的重要手段。

“对我这种人而言,创业没有终点。我把它理解为每天的生活方式——就跟每天上班工作是一样。即便这一段失败了,我还会想下一段。”

杀不死的只会让我更强大,肖华像那首歌唱的那样。成功不是目的,雪夜访戴,为的是“尽兴而为”。

Spider 三部曲相继落地,商业化循序渐进开展,肖华形容“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”,区块链游戏乃至整个产业的未来之路还长。

“我们现在做的事,依赖于整个产业的联动和互补,需要每一环各司其职:公链做基础设施,提升 TPS;游戏厂商聚焦产品,做出高品质的游戏。”

他把现有的区块链生态比作是一艘向前航行的大船,“被绑在上面的人,应该联手把行业做起来,吸引越来越多人进来。”

产业发展应遵循规律,就如同做区块链游戏,应该回归到游戏本身。他建议区块链游戏开发者,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,与区块链领域的技术团队联姻,降低成本,做出真正高质量的产品。

未来还未到来。区块链的巨轮仍将向前,中途会有人跳船,也会有人上船。肖华的故事也会在这种反复中继续上演。

2008 年,肖华背着臃肿的行囊,踏上北上的列车。“当时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。”他笑笑说。而现在的他已经进化成了一个经受磨练的战士。

下一仗怎么打,他已经开始思考了。
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DOGI Games立场,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。

jaysming

Written by

Few words,many deeds.

扫描微信,加群一起讨论区块链游戏